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一幅图景 绘就美丽乡村 ——从“五四长渠”润泽一方探寻乡村振兴之路

    信息发布者:wx_4zwdrtgz5tns9j
    2021-06-18 15:06:01    来源:十堰日报   转载

    在革命老区郧阳的一个小山村,一条长54里、名为“五四长渠”的水渠汩汩流淌了60多年,润泽一方土地,滋养方圆村民。这条水渠的倡导者和修建者,是曾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、并被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的高华堂。

    近日,记者驱车前往高华堂奋战过的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,追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、使一穷二白的山村发生巨大变化的足迹。从十堰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47公里,记者来到青山绿水环绕的翻山堰村。远远望去,一层层梯田宛如绿毯挂在山间,一口口波光粼粼的堰塘错落分布于村庄、绿树和瓦房之间,一条引水渠宛如“玉带”曲折蜿蜒伸向农田,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画卷。站在“五四长渠”前,看着奔流不息的汩汩山泉,翻山堰村党支部书记高传海向记者讲述了60多年前的故事。

    1924年,高华堂出生于翻山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50年,他担任翻山堰大队党支部书记。翻山堰两面是陡峭的山坡,没有平地,不要说吃米,就连吃水都很困难。吃够了苦的高华堂认为,要想拔穷根,首先得解决水的问题。经过实地考察后,他提出延修渠堰、改田造地的主张。1956年,高华堂开始带领群众治水治土治山。没有技术人员,他就利用做木匠活时积累的经验摸索着施工;没有爆破物品,他请来一位会配制炸药的石匠当师傅;没有钢钎锤子,就用耙齿斧头代替。他们边测量开挖,边放水测试。遇到挖不动的石头,就绕个弯儿让水流过去。为加快施工进度,他们逢山开水渠,遇沟架渡槽。经过不懈奋斗,这条全长54里的水渠不仅让清水流上山岗灌溉良田,还让家家户户吃上了“自来水”,被大家称为“五四长渠”。

    记者在2014年出版的《郧县志》上看到,高华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,先后带领群众修水渠98条,池塘163口,挖防旱鱼鳞坑4500多个,旱地改水田230余公顷,坡改梯300多公顷,植树造林种草860多公顷,兴修村级公路15公里,建造了郧阳第一座水利发电站——红旗电站。他带领群众将山坡改为梯田梯地,不宜改田改地的石头坡就挖树窝、栽果树,让光石板乱石滩变成了一座座美丽的“花果山”。

    翻山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,高华堂战天斗地、治水治土治山的事迹也传遍了祖国各地。1958年12月26日,高华堂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“全国社会主义革命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”,并被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1959年10月1日,高华堂再次应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,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,参加了国庆观礼。

    “高华堂一心一意‘为人民谋幸福,为民族谋复兴’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辈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接续奋斗。”有着23年党龄的高传海告诉记者,近年来,翻山堰村加强党建引领,加大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能人回归工程,大力发展小水果、乡村旅游等产业,使村子走上了振兴之路。

    站在村口,一块刻着“功德碑”的石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石碑上详细记载了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。据高传海介绍,2016年,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,村里准备硬化8.7公里的通村公路,人力物力有了,资金却是大问题,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村民齐心协力共捐款14.8万元,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。2018年,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村里又对这条公路进行了延长和黑化,如今,这条14.8公里的村主干道也成了村民迈向小康的幸福之路。

    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,记者看到一片长势喜人的果林。这是返乡能人张大生建设的小水果基地。张大生是翻山堰革命烈士张鸿盛的孙子,张鸿盛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此后按照党组织关于“利用合法身份,打入敌人内部”的指示开展革命工作。1946年的一天,张鸿盛不幸被捕,面对土匪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,他拒不投降和出卖组织,最后被土匪残忍杀害。牺牲前,他仍用微弱的声音呼喊: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

    “爷爷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代代相传,激励着我们多为乡亲们做点实事。之前我在外地发展,有了一定积蓄后就希望能带动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。2014年,恰逢村里实施能人回归工程,我流转村里800余亩土地发展小水果产业,种植油橄榄、无花果、桃子、杏子、李子、枇杷等,共带动贫困户119户389人实现脱贫致富。”张大生告诉记者,如今,在村里支持下,他正准备建设集民宿、采摘、垂钓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,带动更多村民受益。

    走过千山万水,仍需跋山涉水。一路乡村行,记者深深感到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能人大户逐渐回归,产业发展富民强村,环境整治美化家园,翻山堰村的蝶变是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

    近年来,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高标准编制出台《十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《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》,使乡村振兴的规划蓝图进一步做实做细;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,派出驻村工作队1807支,6.7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6.6万户贫困户,因人因户开展产业、就业、教育、健康、消费等帮扶,建立扶贫车间(作坊)3481家,实现83.4万人脱贫、456个贫困村出列、35.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、8个贫困县(市、区)脱贫摘帽;深入实施“61”产业强农计划,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612万亩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、直播带货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;市、县两级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和工作专班,全覆盖开展“村庄清洁行动”,累计建改农村户厕197831座、公厕2542座,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;围绕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,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,农村公路里程达2.8万公里,农村养老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,就医难、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;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、“人才回归”等工程,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人才工作队伍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。

    新时代田园牧歌、升级版农耕文明、诗画江南的美丽图景正在我市乡村上演。一个个美丽乡村就像一首首田园诗、一支支交响曲,演绎着“诗酒远方”的别样精彩,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最强音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